周彬:课堂教学的出路究竟何在?


来源:网络转载
发布时间:2016-09-23 10:07:00
查看次数:

内容提要:问题在于,当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少了,甚至教师自己不讲了,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就真的有效呢?

一、课堂是教师助学的主阵地

对于今天的课堂,有一种流行的趋势,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少,这样的课堂就越是学生的,这样的课堂就显得越有效。于是在不同的学校中,就形成了不同的“把课堂还给学生”的教学模式,这样看起来名字迥异的课堂教学模式,究其核心而言,无非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,教师究竟应该讲三十分钟,还是应该讲十五分钟;至于教师没有讲的时间,都视为教师还给了学生,视为教师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功能。

为什么要把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,尽其所能地还给学生呢?这个道理很简单,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,并没有起到课堂讲授应起的功能,比如让学生因为教师的课堂讲授,而学得更加的轻松,学得更加的有效。与之相反,教师的课堂讲授,反而让学生对读书,对学习变得更加的讨厌,让学生越发的觉得听课是一件无趣,而且因此也无效的事情。既然教师讲得不好,那最简单的处理办法,就是教师自己少讲,从而把时间还给学生。也就是说,既然教师的课对学生没有帮助,那就不要讲或者少讲,至少保证学生不要反感你,不要反感学习。

问题在于,当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少了,甚至教师自己不讲了,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就真的有效呢?从教师教学来看,以前一堂课让教师讲四十五分钟,教师还是讲得不清不楚;现在只让教师讲三十分钟,甚至只讲十五分钟,教师就会因为时间少了而讲得更清楚,讲得更生动吗?从学生学习来看,之所以要来听教师的课,就是因为自己的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引领和指导,如果是教师引领和指导过度,那么教师退回去一点还是可以接受;但目前是教师的引领和指导本来就不够,或者说是不够到位,此时教师反而退回去了,虽然把学生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了,但教学对学习的引领和指导功能并没有达成。

因此,要解决教师课堂讲授内容不够清晰,讲授方式趣味性不够等问题,并不是让教师退出课堂;与之相反,而是应该让教师更主动地介入课堂,更深刻地理解课堂,更科学地设计课堂。我们经常讲“教师主导,学生主体”,其本意应该是教师要主导课堂,实现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指导功能;但教师在课堂中实现助学功能的时候,不能剥夺学生自己的学习责任,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教学有效,而是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,不管是判断教学有效与否,还是判断学习有效与否,判断的依据都是学生的经验,包括知识的数量,更包括知识的结构,还包括学生对知识与生活的思维水平,是否发生有效率的变化。

二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主导功能

在分科教学的背景下,尽管教师每天的课时数并不少,但落到具体的班上,课时数就显得弥足珍贵了,像政治、生物、音乐等课程,可能一天一节课都没有;即使像语文、数学和英语等课程,一天也就一节课。换句话说,对学生来讲,他们每天也就只有四十或者四十五分钟的时间,来听取教师对自己学科学习的引领与指导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教师课堂讲授时间是非常珍贵的,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是非常珍贵的。既然课堂教学时间如此珍贵,那就意味着教师应该把这些时间利用好,让课堂在帮助学生学习这个方面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,我们认为今天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,并不是让教师如何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,而是如何让教师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,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功能,实现课堂教学的助学价值。

既然课堂教学时间是弥足珍贵的,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发挥教的功能,而此处教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指导上,而不是对知识本身的讲解上。教师并不是学科知识的化身,也不是学科知识的传声筒;而是学生知识学习困惑的疏导者,学生知识应用难题的帮助者。教师讲还是不讲这个知识点,并不是这个知识的难易程度决定的,也不是这个知识考还是不考决定的,而是由学生在学这个知识时是否会遇到问题决定的。教师备课,最需要问的是,学生学习这个知识最大的难点何在,学生学习这个知识最容易患的错误何在,然后按照这个逻辑去设置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。

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与问题,教师对具体知识与题目的讲解肯定是一种方法,而且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方法,也是一种看起来非常有效的方法。正是因为这种方法的直接性和有效性,基本上成了独一无二的方法,所以我们容易把课堂教学与课堂讲授等同起来,把上课和知识的讲解和题目的解答等同起来。事实上,这种方法的确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而已,也因为直接和有效,而成为一种应急的解决方法,而不是一种更彻底、更长效的方法。要真正彻底而有长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题和问题,还是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予以纠正,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予以指导,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引领。

所以,尽管课堂是要教师主导的,但并不意味着课堂一定是要教师讲授的;即使课堂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,也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定要讲学科知识。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,课堂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并没有把课堂组织起来,课堂始终处于几十个学生向一位教师学习的状态,师生间因为互动而生成,生生间因为互动而创新,都是非常稀缺的教育现象。还有,就是教师对知识和题目讲授过多,对学习态度的引领,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过少,似乎只要教师把知识讲清楚了,把题目讲明白了,学生自己就把知识搞清楚了,就把题目搞明白了一样。要让学生彻底地搞清楚知识,彻底地搞明白题目,还得通过学生学习这一关,而真正支撑学生学习的,教师只是间接因素,最直接的因素还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。

三、把学习责任还给学生

教师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,也就是说要在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,承担起帮助学生解决知识难题和问题的责任;要在学生人生成长过程,承担起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难题和问题的责任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对教师而言,不管是对学生的知识学习,还是对学生的人生成长,需要教师承担的责任,都只是帮助的责任,而不是学习知识和人生成长的责任。学习知识,始终是学生自己的责任;人生成长,也始终是学生自己的责任。教师帮助学生是可以的,而且帮助得越到位,教师的教学价值也就越大;但教师不可以替代学生的学习责任,当然更不可以剥夺学生的学习责任,其实替代就是一种最仁慈的剥夺。

学习的责任是学生的,助学的责任是教师的。将两者放在一起,我们就明白了一个道理,那就是学生学习越多,教师承担的助学责任也就越大;学生学习越深刻,教师助学的要求也就越高。反之亦然,当学生学习越少,教师承担的助学责任也就越小;学生学习越肤浅,教师助学的要求也就越低。之所以把“反之亦然”再写一遍,是想强调这种情况的普遍性,更想强调这种情况的严重性。在传统的观念中,我们一直以为只要学生会学习了,教师就不用再教学生了,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“教是为了不教”;事实上并非如此,当学生会学了之后,教师再去教这样的学生,当然这儿的教主要是助学哈,对教师的挑战不知道大了多少倍。所以,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学习责任的过程,也就是教师主动承担起教学责任的过程;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,也是挑战自我教学能力的过程。

把学习责任还给学生,不仅仅教师要把这样的观念传递给学生,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这样的观念,融入自己的教学流程之中来。我们一直都在提倡“先学后教”,这样的观念肯定是正确的,没有学自然就没有助学;但把这样的观念放在课堂中,就变成了把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学习,这样的“先学后教”既是对“不教”、“少教”和“教不好”的放纵,也是对学生课后不学的纵容。先学后教的本意,是学生要在课前有充分的预习,这儿的预习就是学生自学一遍。还有,学生下课后往往只做作业,于是教师们就在作业的选择和分层上做文章,这肯定是对的;但下课后真正重要的,并不是急着做作业,而是对今天教师所教的内容再自学一遍,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复习。预习那一遍主要是学习新知识,复习这一篇主要把所学知识融入自己知识结构。所以,把学习责任还给学生,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除了态度与意识之外,最具体的表现,就是要把预习和复习还给学生。有了学生主动的学,才可能有教师主动的教(助学);学生学好了,教师才教好了!


相关文章
·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07-13
·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08-29
·钱理群:做老师真难,做老师真好!06-30
·自主学习驱动策略09-11
·世界最伟大的24个教育法则09-11
·教师“爱讲”难改 但是要改10-30
·原生态课堂为什么难得一见02-15
·做一个善积累的班主任01-26
·你是一位会教还是让学生会学的老师?04-25
·理性反思课堂改革中的24种关系03-14
最新文章
阅读排行